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章详情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五对基本关系
点击量:251   日期:2024-07-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要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新与旧”“破与立”“虚与实”“质与量”“内与外”五对基本关系,深刻系统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理解。

  科学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与旧”问题,就是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旧动能转换、新旧质态差异、新旧产业协调等问题。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要发挥数据等新型要素赋能效用,加强绿色清洁能源供给,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企业活力。在新旧质态差异方面,要明确新质生产力何以为新、传统生产力何以为旧,化解新旧质态跃迁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变原有发展观念,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新旧生产力的面貌差别,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精准对接新旧消费需求。在新旧产业协调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互惠共利,增强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技术交流,着重保护与培育有发展潜力的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萌芽产业。此外,必须明确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义就在于“新”,它进一步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和涌流,为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但这并不意味要忽视、放弃传统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为完善的生产力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形式发展的最新阶段,我们必须对传统生产力予以深刻变革,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旧”并不意味着“无用”,传统生产力中仍然蕴含着可持续利用的精华活力,传统生产要素、传统生产动能、传统生产行业已然内化并嵌入在新质生产力的结构体系之中。因此,处理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与旧”问题绝不是要“一刀切”地摒弃传统生产力,而是需要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有条理地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能级跃迁。

  科学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破与立”问题,就是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先立后破”和“破立并举”的发展方式问题。坚持“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这表明,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进程中,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节奏顺畅、通盘谋划的原则才是有序处理“破与立”关系的“最优解”。坚持“破立并举”。在扎实推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样可以实事求是、顺应时宜地选择“破立并举”的路径方案,这就意味着要兼容并包、辩证统一地看待破与立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要敢于破除原有生产过程中不适应、不协调的管理模式和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勇于尝试并实施新技术、新方法、新能源、新政策,对传统生产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的创新动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撑。综上,不论是“先立后破”还是“破立并举”,都是处理新质生产力中“破与立”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原则,又贴合了当前数字化社会的实际转型需求。

  科学处理“虚与实”的关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虚与实”问题,就是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虚拟产业迭代、实体产业复苏、虚实产业交融等问题。虚拟产业的迭代问题。新质生产力之所以具备无穷尽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与数字化时代的高虚拟性、高流动性、高更新性、高创新性等质态紧密相关,尤其是当数字资本、数据商品、平台经济等要素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数字经济与虚拟产业更加成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引擎,数字劳动也成为一种新型劳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全面“脱实向虚”的技术陷阱,必须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功效,在对虚拟产业实行有效监管的同时促进其迭代升级。实体产业的复苏问题。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体产业永远是我们的命脉、永远是支撑虚拟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石。从这一点看,要实现实体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要素重组,正确发挥我国实体产业的优势长处,夯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地基。虚实产业的相互交融问题。实体产业与虚拟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融合互动,随着信息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长足发展,虚拟产业与实体产业逐渐形成了繁荣的“产业共同体”。一方面,消费者对实体商品的需求是源源不绝、持续存在的,实体产业是虚拟产业的基础,为虚拟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实质产品;另一方面,虚拟产业也为实体产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商品选择和更便捷的线上服务。总之,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中的“虚与实”问题,就是要推进实体产业与虚拟产业的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虚实共存”和“数实共存”形态,实现虚拟技术与实际生产的智慧组合。

  科学处理“质与量”的关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质与量”问题,就是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量的科学累积、质的积极革新、质量合理互变等问题。量的科学累积问题。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敦本务实的一环。正是在党长期以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宣传与号召之下,我国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精细探索和量的积淀。质的积极革新问题。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关键就在于实现了“质”的积极变革。“质”从何处来?它不仅在于以往所强调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更在于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所以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转换,就是因为锚定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要点,实现了数据、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诸多生产要素的科学配齐和优化组合。质量合理互变问题。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和本质特征,认识到其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关注到传统生产力中各要素的科学积累和合理分配,也要时刻保持对数据等新兴要素的重视,为实现生产力的质变做好应对准备。新质生产力体现为质与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是在量的科学累积基础之上,综合发挥科学技术、全要素生产率、人才知识、绿色能源等模块所实现的质的跃迁,也必然在“新质”的条件下精进不休。

  科学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内与外”问题,就是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借鉴外来技术、推动内在循环、打造内外协奏的联动道路等问题。借鉴外来技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收高质态信息技术、打造高层次交流平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内在循环。要促进国内市场的循环和畅通发展,惟有潜心钻研一条技术自主、技术自立、技术自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才能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宏观背景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内外协奏的技术联动道路。既要关注国内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资金投入份额等因素,也要注意到国外的市场需求结构、国际竞争模式、技术增长热点等情况。换言之,不仅需要“引进来”,更要进一步“走出去”,推动自身原创技术“由内向外”的科学传播,将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成果置于国际舞台,打造内外联动的智能技术发展新模式。

  (作者:李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信息来源:党建网

版权所有: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冀ICP备19022418号-1 记录访问次数:111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