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消费热潮即将来临,为帮助广大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整合消费提示与网络常见消费纠纷案例,提醒消费者能快速识别风险、规避陷阱,科学理性安全消费。
一、平台选择与链接安全
	
重点条款
	
1.优先选择正规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官方电商平台。
	
2.坚决不点击不明短信、社交软件中的陌生链接,拒绝第三方非官方跳转链接。
	
案例警示:消费者收到“双十一专属优惠”短信,点击链接后进入仿冒某知名平台的钓鱼网站,填写账号密码后被盗刷账户资金,事后发现该链接无官方备案信息。
	
二、.促销规则与定金甄别
	
重点条款
	
1.明确“定金”vs“订金”:“定金”违约不退/商家双倍赔;“订金”可协商退还,付款前务必核对文字。
	
2.领取优惠券、红包前,看清使用门槛、折扣范围、有效期限,避免叠加限制陷阱。
	
案例警示
	
案例1:消费者支付100元“定金”预订手机后反悔,要求退款被拒,因合同明确是“定”字,符合法律规定,无法追回。
	
案例2:消费者领取“满300减50”优惠券,下单后发现仅适用于指定冷门商品,常用商品均不参与,优惠券形同虚设。
	
三、.7天无理由退货范围
	
重点条款
	
1.适用范围:大部分网购商品,需保持商品完好、附件齐全。
	
2.不适用情形: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品、已拆封数字化商品(如软件、音像)、报纸期刊等。
	
案例警示
	
案例1:消费者网购定制刻字项链,收到后不满意要求无理由退货,商家拒绝,因定制商品不在无理由退货范围内,维权无果。
	
案例2:消费者拆封并激活网购的平板电脑后,以“手感不好”要求退货,商家以“已拆封使用”为由拒绝,符合规则约定。
	
四、直播带货风险防控
	
重点条款
	
1.不信“全网最低价”“绝对正品”等夸大话术,要求主播明示商品品牌、规格、保质期。
	
2.仅在平台官方直播间交易,拒绝私信、评论区的微信、场外链接交易。
	
3.截图保存直播价格、售后承诺,收货后立即核对与描述是否一致。
	
案例警示
	
案例1:消费者通过主播私信添加微信,转账购买“秒杀护肤品”,收到后发现是假货,联系主播时已被拉黑,因非平台交易,平台无法提供维权支持。
	
案例2:主播直播时口头承诺“假一赔三”,消费者未截图,收到假货后商家否认承诺,因无证据无法兑现赔偿。
	
五、个人隐私安全防护
	
重点条款
	
1.仅提供必要信息,不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完整号、家庭详细住址等敏感内容。
	
2.支付用私人网络,设置复杂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绝不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
	
3.关闭APP非必要权限(如通讯录、位置),拒绝“填信息领红包”等套取信息活动。
	
案例警示
	
案例1:消费者为领10元红包,在第三方平台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后续频繁收到诈骗电话和垃圾短信,信息被非法转卖。
	
案例2:消费者在公共场合用公共WiFi支付货款,半小时后银行卡被异地盗刷,因公共网络未加密导致支付信息泄露。
	
六、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1.保留消费凭证。通过录屏、截图等方式保存关键信息,包括商品页面详情、主播承诺、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
	
2.先行沟通协商。第一时间与商家沟通协商,通过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或向平台客服反映,要求平台介入解决,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解决方式。
	
3.及时投诉举报。如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小程序或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